人到中年被迫离职,一名体制内儿科医生的离开,引发同行一片唏嘘!

2023-7-29 05:53| 发布者: abcadr| 查看: 1570| 评论: 0

摘要: 导读论文也好,课题也罢,成为了一线医生心中永远的痛。来源:医脉通作者:叶正松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我们都知道医生是一个越“老”越吃香的职业,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,对技术水平的提高更 ...


导读

论文也好,课题也罢,成为了一线医生心中永远的痛。

来源:医脉通作者:叶正松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


我们都知道医生是一个越“老”越吃香的职业,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,对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是有天然的优势。

在几乎零差评的医疗新闻纪录片《人间世》第二季中有这样一个情节:一位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教学水平都很优秀的医生,在人到中年时却被迫离职,背后的原因令人感到无奈又心酸。

人到中年被迫离职:看不到未来了

纪录片中,还有一个星期,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科的一位张医生,就要辞职离开这所许多业内人士高山仰止的体制内的医院了。

而离开的原因,令人唏嘘!

张医生在儿科重症医学这一块,经验积累丰富深厚,临床功底扎实,能上呼吸机,能上气管镜,能做血液净化,能搞血浆置换,能上ECMO,但是即便如此,技术再过硬,也硬不过职称评定制度。因为他只是本科毕业,论文这一块没有经受过博士的训练,自然就遭到职称评定制度的排挤,就觉得没有盼头了。

离开前,张医生尽其所能,将一些儿科重症临床技能多一些传授给晚辈。

离开前,科主任设宴践行,含泪说出心声:痛啊!儿科医生招收不易,但制度又是拒绝了一批有能力的医生。

评职称的硬要求是科研文章,但儿科医生的短板就在这里。因为医生少,每天病人都忙不过来,留给科研的时间实在有限。一头是临床工作,一头是科学研究,两个都是治病救人,孰轻孰重,先顾哪头,困扰了许许多多的儿科医生许多年。

科研还是临床?中国医生苦职称久矣

实际上不仅仅是困扰儿科医生,其他学科的医生,也苦职称久矣!

医生的职称制度,一直以来都是业内最热议的一个话题。原因就是,很多医生认为,目前的卫生职称制度弊端真的是太多了,许多临床一线医生,兢兢业业一辈子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评不上职称。职称上不去,工资就上不去,多劳者不可能多得。也因此,不少医生都认为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。

不仅仅是需要论文、需要课题的问题,实际上即便满足了这些,也不一定就能心想事成。因为医院每年的指标只有那么多,远远不够已经满足条件的人员名额。那么必然就会“卷”起来,甚至“润”起来,职称评审就会多多少少猫腻起来。

早先,卫生技术职称制度刚开始实行的时候,行业环境比较纯净,评审相对公正,少有人徇私枉法,也少人弄虚作假,大家都是严格按程序来的,谁有能力谁就能晋升。而现在,社会大环境变了,变得不再那么纯净了,评审的天空也不那么纯蓝了。职称闹出了很多笑话,论文抄袭的,评审腐败的,甚至出现基层医生卖猪评职称的,种种乱象,层层滋生。

多少医生刚踏入临床的河流,总是信心百倍的告诉自己,是金子总会发光,是千里马定会遇到伯乐。可现实的海浪,一波又一波的扑灭了心中熊熊燃烧的豪情壮志。

人生在世,想要成事,说到底,最为重要的有两样东西,其他的都次之:第一,是运气;第二,是环境。

人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?就是有一天鄙视自己的理想!

于是,不得不收拾行囊,重新出发。精神的愉悦或物质的满足,连其中一个都给不了的工作,那就不得不放手也罢。

很多医生,成为科室技术中坚力量,临床兢兢业业,工作尽心尽责,深得同事好评,患者信赖。但是却没有发表论文,研究课题,导致评职称不符合硬性要求。而职称评审一些环节又需要医生去做课题,写论文,才能符合职称评审要求。这些要求让医生职称评审难度加大,甚至让很多医生为了评职称而没有心思于临床工作。

论文也好,课题也罢,成为了一线医生心中永远的痛。

现行职称评聘制度始于1986年,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,进一步调动大家的上进心和积极性。而如今,毫不客气的说,这一制度早已违背了初衷。有时候,还成为某些行业内当权者谋私利的手段。有时候,由于职称名额的限制,又导致了医生之间为了职称勾心斗角,甚至争得头破血流。

即使考试通过,我们还得有公开发表的论文,还要有一些课题,还要有一些下乡经历……当这些都备齐了,年限也够了,你也只是有了参评资格,然后等待你的将是漫长排队之路,很多医生排队都排了六七年。当我们好不容易排上队了,提交齐各种材料,并且审核通过。从二十多岁熬到三、四十,有可能还是一场空。这是一条漫长的血泪之路。

特别是连中级都评不上的中青年医生更痛,有的临床干了几十年,还是拿11级工资,各种名目的钱加起来,比拿5级的同事每年要少好几万。同为医院卖命,能不痛吗?!

所以,对于绝大部分医生来说,职称是压在他们背上的一座令人窒息的大山,是他们心中的一道伤疤,是水中月,镜中花,可望而不可及,最终,不得不无奈的心如止水。好多医生就这样被征服,要么躺平,要么离开,形成医疗卫生行业的恶性循环。真是呜呼哀哉!

故而,一年又一年,职称改革的呼声从未平息。

然而,中国近千万医护人员,职称制度又存在了这么多年,涉及到的利益方方面面,牵一发而动全身,一下子废除,有很大的难度,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也需要一点时间。

但不管怎样,目前的卫生职称制度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。近几年,每年都有一些医生撰文呼吁并引起同行很大反响。可见,关注度极高;也可见,卫生技术职称制度问题,的确存在一些问题。

职称制度改革,能否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?

实际上,这一问题,也已经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。最近国家人社部就专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》。明确要持续推动职称评审破“四唯”,立“新标”,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。

“破”,就是不得设立论文数量硬性要求,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。减少学历、奖项等限制性条件,不具备规定学历要求但业绩显著的可由专家推荐破格申报。不得将获奖情况、论文期刊层次、头衔、称号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要求。

“立”,就是建立体现职业道德、专业能力、技术水平、学术影响力等多维度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。

更有甚者,步子迈得比较大的吉林省,对教育行业的职称评定,直接推出了“3010”职称认定政策。

所谓“3010”,就是指一线教师教学满30年,且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,同时受聘一级教师职称岗位满10年,且满足高级教师基本条件的,直接认定为高级教师,并且通过比例为100%,不占单位岗位核定职数。也就是说,取消了职称评定,直接按工龄认定。吉林省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”的,开了职称评定界的先河。

其实,这几年国家在卫生职称改革方面一直在路上,也一直在努力,动了刀,松了骨。推出了“重点评价临床实践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,按照医、药、护、技四个专业类别分别制定评价标准;以及将门诊工作时间、现场工作时间、收治病人数量、手术数量、护理工作时间等作为申报条件,将治疗效果、手术难度、手术质量、住院费用等作为重要指标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能力和水平”等举措。但是,终究还只是停留在缝缝补补上。

因此,有人希望能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,比如:

1.能够像公务员一样通过职位晋升,干的时间越长,职位晋升的几率越大,工资不再单纯依靠职称评定,很多问题或许就会迎刃而解。

但是,对此,也有医生提出反对意见。理由是,既然是“专业技术”职称,那就不可能没有职级。评职中的黑暗是让人痛恨,但用自然晋升而取消评职,那很可能导致坐吃空饷的人大有人在了,这个就更难有职称公平了。

2.取消不取消无关紧要,关键是收入分配不应按职称来,人为制造等级差距,干得多好也不能收入多好,就有些混帐逻辑了。

所以,希望能够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,这样,医生也就不会将精力耗在这些争夺之中,将会有更多精力用于临床。如果医生工资不再与职称挂钩,而是由工龄工资、绩效工资等项目组成,会不会更合理呢?

对此,依然也有不少医生反对。理由是事物都有两面性,要是职称与工资收入脱钩 ,那职称还有多少现实意义?还会有多少人去为之奋斗努力?那还不如直接取消职称制度来的简单。

但我个人认为,职称的问题,并不是职称问题,而是名额问题。

这话有点拗口,但很可能触及到职称的底层逻辑。因为不可否认,职称是医生成长的催化剂,不可或缺。而只有取消名额限制,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

最后,我想说的是,没有上升空间的工作是没有灵魂的事业。人生最遗憾的,莫过于,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,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。辞职需要巨大的勇气,但既然离开了,我还是衷心祝愿张医生,往前看,不要回头,相信明天会更好!

责编|阿泰 米子
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


精彩回顾

➤ 老主任在术前刷手时弄脏了胳膊肘,被年轻医生指出来后急了……|医学微小说

➤ Science子刊:熬夜工作,对男性的伤害大于女性

➤ 患者要举报医生,医生掏800元摆平!

➤ 手术患者出院5天心跳骤停,医院被判赔57万!这次,医生有件事确实理亏丨医眼看法



☟戳这里,更有料!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相关分类

手机移动端

暗狗读书

微信客服

AI材料小助手

关注公众号

免费资料

顶部

返回顶部